讲股堂

标题: 我爱中国国学经典之《忠经》连载十二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粉之格物致知    时间: 2024-4-28 10:59
标题: 我爱中国国学经典之《忠经》连载十二
本帖最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24-4-28 11:02 编辑

连载十二:监察部门巡察赏罚职责重

代君出巡监察的钦差,该具有怎样的德行与能力,才能不负君托,履行该有的职责呢?是趾高气扬、作威作福,还是明察秋毫、忠心耿耿、赏罚分明?
两个不同的选项,反映着每个人内心的暗与明……

风章第九
原文: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于四方,以观风。
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
聪则审于事,明则辨于理,理辨则忠,事审则分。
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不惮势以举任。
惟善是与,惟恶是除。
以之而陟,则有成,以之而克则无怨。
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宁。
诗云:“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1.钦差必须具备的素养与才德

观:从高处往下看。风:风俗、教化。
观风是古代的臣钦差大人奉了君上的命令,游历各处,察看地方的风俗,及考察地方官的政事教化,以便让君上有正确的赏罚。若引申于现代的社会,就好比监察委员或公司的督察之类,指的是具有赏善罚恶之权者所应尽的忠心。当然,每个国民或每个员工若具有明察秋毫的能力,也能在无形中替君上考察得失,而后提出谏言,因此最基层的人也可以替君上行使观风之责的。

惟臣,以天子之命,出于四方,以观风。
臣子奉了皇上的命令,到四方去察看地方风俗与政事,去主持赏善罚恶之事,

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
两耳千万不可以不听得明白,两眼千万不可以不看得明白,视听都要大公无私。

聪则审于事,明则辨于理。
两耳听得明白了,心中无私,才能正确审察事情;两眼看得明了,心中无私,才能正确辨别道理。

理辨则忠,事审则分。
道理分辨明白无私,这就叫做忠心。事情的来龙去脉审察明白了,这就叫条理分明。

君子去其私,正其色。
色:包括表情、举止、行为等表现。一个君子在赏善罚恶之前,要先去了他的私心,端正了他的表情、举止、行为。例如一个外交官出使他国,在各种公开或私下的不同场合,举止表情或严谨或轻松都要得宜,才不辱君王使命,才算称职,此谓“正其色”。

不害理以伤物。
若有纠正或处罚的,都是确有其过错,绝对不能违背正理使清白的人受到委屈或伤害。

不惮势以举任。
惮:怕。若有所荐举的,必定是确有贤才,绝对不能因为惧怕权势而任用人。

惟善是与,惟恶是除。
只有是善良的人,才肯荐举他出来为民服务,若是为恶的人,必定要除掉为民除害。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是要有相当大的魄力与担当的人才做得到的。为什么呢?

如果我问各位说:“选择人才对于治国或管理公司来讲重不重要?”你一定会说:“非常重要!”如果我问你说:“不适任的人是不是应该叫他下台?”你一定会说:“当然啊!”但是事实上,一个当权者即使本着大公无私的心态去任用人,或不用人的时候,总会有人忿忿不平地说:“他为什么不找我,明明是他在排除异己,他明明是在用自己人…”等等的话来造成人事上的不平。

因此做这些决策的人,除了要有大公无私的心以外,还要有相当坚定的意志,才能独排众议,将善恶贤愚分别出来。一提到把善恶贤愚分别出来,常惹得一些人说:“大家一视同仁嘛,每个人都可以啦,那些做错的人要再给他机会嘛,学佛那么久何必分别你我呢?”这话让人乍听之下很有程度很仁慈。但这只是对某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事情来说的,若是对于选择重大人才来说,不仅必须详细地去分别出谁善谁恶、谁忠谁奸,还要有相当铁腕的作风,才能将那一些思想行为不端正的人排除在外。

2.扬善除恶的前提:明辨是非的能力

孟子曰:“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说:“只有充满仁德的人才适合坐在领导者的位置上,若是一个人没有仁德而坐在高位上,那就等于是让他有机会把不良的品格散播给大众。”

大学曰:“唯仁人,能好人,能恶人。”《大学》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地任用人,也才能公正地罢黜人。”

从这两段来看,一个仁人坐在观风的高位时,对于人事的任用或罢免,除了要有分辨忠奸的能力之外,还需要有相当果决的能力,以及面对不快场面的勇气,才能尽“惟善是与,惟恶是除”的责任。

以之而陟,则有成,
之:大公无私的忠心。陟:登高,升迁。用这种大公无私的心来举荐有贤德的人,必定能有所成就。

以之而克则无怨。
克:攻破,战胜。用这种大公无私的心境来打击恶人或罢免无能的人,必定不会招致民怨的。

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宁。
果然像这样大公无私去赏善罚恶,全天下所有做官的人,都将恭恭敬敬地去执行他的职责,不敢荒废职守,万国自然安宁了。

诗云:“载驰载驱,周爰咨诹。”
驰:快跑。  驱:慢跑。咨:谋也、问也。  诹:商量。《诗经》说:出使的钦差大臣,坐了车子,或快驰,或慢跑,走遍四方,仔细的到各地访问风俗教化。

全章总结

这一章,是说具有赏善罚恶大权的大臣或高级领导,奉君上之命到四处去执行赏善罚恶的原则,必要大公无私地将善恶看得清楚明白,才能为国家正确地赏罚,这才不愧君上委任的职守,也才算是为国家尽了忠心。若是怀有一点私心,见善不能举,见恶不能除,岂不等于他一个人做尽伤天害理的事了吗?而今虽然你我可能是最基层的民众,也要具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大力弘扬正能量,去让社会处处充满正义,这样就与古代公正无私的钦差大人没什么两样了。

欲探究竟,敬请关注下篇【忠经】连载(13)。

作者: 草根王之菜根王    时间: 2024-4-28 22:24





欢迎光临 讲股堂 (https://bbs.iwangz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