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股堂

标题: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之九-情绪篇下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粉之格物致知    时间: 2018-10-7 08:06
标题: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之九-情绪篇下
本帖Z~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18-10-7 08:07 编辑

4. 究竟的解脱之路
有朋友说,他学了各式各样情绪管理的办法,但总觉得不究竟,至今自己的情绪还是不时地泛起波涛,让他不得安宁。

问题就出在他所学的任何办法,都指向同一个错误的方向,那就是想尽办法使你的情绪永远不动!而你在不知不觉间,也相信了这种谬论。人的情绪因为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时常有所波动,这是非常正常的事。如果你以为想要得到永远的安宁,就是要使自己完全没有情绪的波动才能达到,那么就像是一个人,想尽任何办法要使海面变得平静无波一样,即使耗尽十辈子的精力,也终将徒劳无功。

好比海面上无数潮来潮往的波浪,那不是很美的事吗?那不是很应该的存在吗?让它自由来去有什么不可以呢?为什么你要费尽一辈子的心思想要去消灭它呢!同样的,你的心海有点波浪不是很好吗?不是很应该吗?不是很值得欣赏的事吗?从什么时候起,你开始误以为要使内心没有任何起伏才是对的呢?

这乃是肇因于一个天大的误会。只因人们有烦恼发生的时候,都刚好是内心的情绪有波动的时候,于是人们便直觉地联想到,如果能消灭那个情绪波动,不就可以永远没有烦恼了吗?

乍听之下这好像是对的,但试问,如果有一个人生了一种病,他看到海面上有一点点的波浪就觉得烦恼,此时你会建议他尽一切努力去防止海上有任何波浪发生吗?不会的,这是不究竟的,因为无论你怎么花费心思与精力,海面总是有波浪的,依循这样的做法,你永远也不可能成功!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有可能成功呢?我们所应该致力的,是去改变自己执着在波浪上的那个分别好恶的看法!只要掌握这个关键,就有成功的机会。当他开始不怕波浪的时候,不论波浪存不存在,都可以自在安宁,不是吗!
觉悟这点,在七情道路上超然解脱的人才称为“觉者”。佛家的“菩萨”,翻译成中文叫“觉有情”,而不是“觉无情”。因此千万别误以为要从消灭情绪下手。“有情”就是有情绪波动,是在情绪发生的当下,觉照情绪波动的真相,对那波动有不分别好恶的能力,只当它是一股毫无意义的能量看待,这才叫觉者,才叫菩萨。

六祖不也说“有情来下种”吗?为什么我们总是想从消灭情绪来下手呢?《心经》不也说“观自在”吗?这是指在情绪的当下也有自在的能力。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对于情绪应该“观不在”才能自在呢?《中庸》不是说“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吗?什么时候开始,你误以为喜怒应该都不能发动才有可能得到“和”呢?

禅学教导的“宽心自在”的内观心法,正是一个能让我们在喜怒七情发动的当下就能得到自在的法门,它不仅符合各教经典的精义,更能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且毫无抵触,是每个人究竟的解脱之路!

5.情绪为悟道之门
擅长“管理”情绪的人,会把内心调制成自己喜欢的味道,可惜终究是在苦乐的对待中,迟早会碰壁。真正的觉者超脱对待,一任天真,于至情至性中,品尝着生命的大自在!
对于情绪的觉知,世上有四种人:
1、进不去 (这种人常说:没感觉!甚至错以不动情绪为功行。)

2、进得去,出不来 (情绪一来就觉得痛苦,但又苦无方法解脱,常会问:然后呢?那又怎样?)

3、进得去,出得来 (平时很能平抚自己的情绪,但当碰到平抚不了的情绪时,才知所悟的见解仍不究竟!)

4、进去=出来(不必平抚情绪,情绪的当下就是安宁的当下。这也就是六祖所说的“烦恼即菩提”。这是世间极少数的觉者、禅师!)

这第三种人,是情绪一来就能立即出离情绪的人,也就是一个可以很快地把情绪转移掉,使正在涌动的情绪能量快速恢复平静的人。世上那些身处高阶主管的人,大略都是这种很能平抚情绪的人,或所谓情绪管理能力很不错的人。若不是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很好,恐怕也爬不到如此高位的。然而这种以“平抚情绪能量”为安宁的方式,说穿了也就是和一般人一样,深深惧怕着情绪波潮的发生,只要有负面的情绪能量发生,就要忙着平抚转移才能得到短暂的安宁。虽然这种人平时平抚情绪波潮的成功率比一般人会高,但这种人总有几个罩门在,直到有一天,当他碰到一个无法用以往所学到的任何方法去平抚转移情绪时,才会觉悟到自己所学到的层次,原来是那么的不究竟、不堪一击。

而第四种人,不仅可以拥有人间应该有的情绪、情感,而且当他在经历一段正在涌动的情绪的当下,也正是他出离情绪、不被情绪所挂碍的当下。他是以一种看着钱塘江浪潮般的心情,在经验着身中那股起伏的波潮,那是一幕万马奔腾的美妙风景,是一股无限流畅的风云,是一个可以和平共处的朋友,而不是一个丑恶、必须去之而后快的敌人。

这种人当下的情绪波潮已经涌动在胸,但这一刻也正是他享受深度安宁的美妙时刻。对他来说,那涌动只是一股流畅的能量而已、一股气的自然运作而已,它本来自然,本无善恶,因此他不需要对这股情绪波潮做任何的平抚、转移,更不需要和它作生死的决斗、厮杀!

这正是六祖所说“烦恼即菩提”的心法,也唯有这样的心法,才能使你不惧怕任何情绪涌上心头,才能使你不再奔忙于平抚转移的无奈,而直接踏上究竟的安宁之路。

6. 本来无一物
当年五祖心知他只有一两年的寿命,要赶快找一个传人,他跟众弟子公布说:“对于我所传的心法,你们各自将你们的感悟写成偈来给我看看,我看看谁能悟到,我就要把衣钵传给他”。大弟子神秀写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首偈语的意思是,我这个身心,应该保持非常的平稳,非常的安宁,里面如有涌动、有心情、有七情六欲,要赶快把它平抚把它转移,让它恢复到原有的安宁。
就因着“时时勤拂拭”这一句,五祖一看,说:“此偈未明心地。”

六祖惠能也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菩提并不是在我们扫清了一切情绪之后所树立的那个样子),“明镜亦非台”(究竟的解脱也不是当我们把心台上面的所有的情绪涌动扫得一干二净,像明镜一样一波不起的时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无一物”并不是说天上没有云、地下没有草、路上没有人,而是说这一切对他毫无影响,但是六祖讲的不是外面,是内在情绪的能量涌动对他毫无影响,所以他写“本来无一物”,超越了内在气机的控制。神秀为什么写“时时勤拂拭”?因为内在气机的涌动对他有影响,这就表示神秀功夫不究竟。)
本来无一物的意思是说,只是小小的情绪气血在我们的身中涌动,如果我们仔细定下心神看着那个气血怎么来怎么去,它只不过就像天地间流动的自由的能量。举个例子,就像在天地间一朵自由的云,怎么来怎么去怎么聚怎么散,聚散离合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物理现象,我们何必把它看成七情六欲呢?或者是看河里的水,大的浪花,小的浪花,到了深潭,它就静静谧谧的。它有各种变化,它可以非常急速的,它也可以非常缓和的。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它的话,只不过是自自然然的一种能量的变化,何来的什么七情六欲啊?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物理现象,闭上眼睛好好欣赏内在的能量的流动,遍布整个全身上冲下洗左搓右揉,它非常的养生,如果可以体会到这个的话,这个气血就不代表七情六欲,不代表贪嗔好恶,叫做本来无一物。

这个物就是没有在上面贴标签。心理学常常说,不要到处乱贴标签。这个用在内在是Z~好的了。为什么?我们常常贴标签,这个气血叫做喜,这个气血叫做怒,这个气血叫做哀,那个气血叫做伤,对不对?我们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我们全部贴标签,为什么不学着把标签全部撕掉,从里面撕掉,让我们的气血恢复只是天然毫无意义的自然流动的能量,而我们宽心地接纳这个能量对我们的身体的上下冲击,像按摩我们的全身一样,这会变得非常的养生。每次当我们碰到情绪的时侯,看着里面气血,对自己说:“很养生,尽管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当下得到安宁。

后来大家称六祖传的法为顿法,为什么叫顿法?就是究竟的法门,直接直指人心的法门。北方的神秀所传的法,大家称为渐法,渐法就是还不得究竟,可是渐渐的也会有一些效果。究竟的法门,就是六祖从五祖承袭而来,这个是真正的禅学的核心。

作者: 草根王之殿后之龙    时间: 2018-10-7 11:04
感谢分享,学习了
作者: 王粉之一心一奕    时间: 2018-10-7 15:40
谢谢分享!辛苦了!
作者: 王粉之通则久    时间: 2018-10-14 12:53
关于情绪的分享, 真是精彩!!!
作者: 王粉不输而赢    时间: 2018-10-14 18:51
好文,点赞!
作者: 王粉之金鼠    时间: 2018-11-14 20:54
烦恼即菩提。大赞
作者: 草根王之征途如虹    时间: 2019-2-27 07:40
非常受用!期待您更多的精彩文章!







欢迎光临 讲股堂 (https://bbs.iwangz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