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股堂
标题: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之十一-公案篇16上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粉之格物致知 时间: 2019-1-9 21:14
标题: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之十一-公案篇16上
本帖Z~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19-1-11 14:34 编辑
公案十六: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上)——自小立志做圣贤
一般我们所举的公案都是佛家的,儒家的部分比较少。而今天公案的主人公正是儒家的王阳明。习主席曾多次提及王阳明并把他的“心学”推崇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那他的“心学”是自成一派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开悟经历吧~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阳明其人。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 幼名云,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母亲怀孕14个月才把他生出来,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祖母梦见了神人从云中把孩子带下来,所以他的乳名就叫云。
六岁时他才开口说话,王阳明出生后,五岁仍不会说话,六岁时他在祖父的寿宴上,当着满堂宾客面,诵读他祖父写过的诗句。他的祖父感动得泪流满面,说:“你不是哑巴吗?怎么忽然会讲话呢?”他说:“你们讲话我都知道,我之所以要到现在才讲话,就是要在祖父大寿的时候,给你们一个惊喜。”
十一岁时他就会写诗,其中Z~有名的一首就是下面这首《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能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诗直白点的意思是说:“山离我们比较近、月比较远,大家看起来都说月亮比山小,而如果从天的角度看这个世界,你就知道其实月比山大很多。”它所影射出来的意境是说:“你们这些大人、愚痴的众生,你们看很多东西是错误的。”我们想想看现在十一岁的小孩是什么样子,而王阳明十一岁竟然会写这样的诗,真是让人啧啧称奇。
十二岁时他在私塾读书。有一次他就问私塾里的老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有些吃惊:一个才十二、三岁的孩子就问这样的问题,他不是光想着玩玩具。老师想了下就说:“当然是读书登第,中个状元、进士、榜眼。”可是王阳明不以为然,他认为天下第一等的事应该是——学做圣贤。而到底怎么学做圣贤他也没把握。
十七岁时他到洪都(今江西南昌)结婚。古人觉得奉父母之命成亲很自然,因为成亲就是为了要娶个贤内助把家里打理好,延续宗祠的命脉。王阳明这个人平时如闲云野鹤,喜欢到处走,在结婚的那一天,他闲逛中走进了附近的一个道观,看见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感觉很好奇,就跟这个道士请教了一些养生的方法,然后马上就跟他学静坐。这一坐就忘了回家,更是忘了洞房花烛夜的时间。结果人家娘家把女儿送来,新郎却不见了。
恐怕这样的荒唐事也就王阳明干得出来,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个放浪不羁的人。其实他一直怀揣一个非常大的志向想要完成——做圣贤。
王阳明是明朝人,在宋明时代正是理学Z~兴盛的时候,他在追寻学问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儒家的“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出自于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是从“格物”开始的,王阳明注意到“格物”Z~重要。
宋明理学的兴盛,后来王阳明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当王阳明对“格物致知”还一窍不通的时候,他所学的方向是当时的Z~大家——朱熹。朱熹是南宋的国子监,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当时儒家Z~有权威的人,他的学术思想对当时乃至现在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熹的理念中讲“格物”就是“穷究事事物物的道理”,他认为“一草一木里面也有妙理存焉”。而“格物致知”,就是先从事事物物去了解,当你有一天事事物物都了解后,就会豁然贯通,之后就能“诚意正心”。
作者: 草根王之征途如虹 时间: 2019-2-24 17:24
非常受用!期待您更多的精彩文章! |
欢迎光临 讲股堂 (https://bbs.iwangzhe.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