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股堂

标题: 厌胜 - 避邪祈吉习俗 [打印本页]

作者: 王粉之冬日之晨    时间: 2019-12-3 09:04
标题: 厌胜 - 避邪祈吉习俗
厌yā胜意即厌而胜之,旧时中国民间一种避邪祈吉习俗。系用法术诅咒或祈祷以达到制胜所厌恶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人们平常生活中也能时常能见到一些厌胜物,像雕刻的桃版、桃人,玉八卦牌、玉兽牌,刀剑,门神等等。常见而且多的,是厌胜钱,又叫压胜钱,是铸成钱币模样的吉利品或辟邪品。这种钱正面铸有文字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出入大吉"、"宜室宜详细释义

厌胜 "厌"字此处念yà,《辞海》释义: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服人或物。"厌"字此处念yà,有镇压,特指用迷信的方法镇压的意思。(出自王力《古代汉语》)

"厌胜"一辞Z~早出于《后汉书·清河孝王庆传》的记载:"因巫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指的是一种巫术行为,后来则被引用在中国民间信仰上,转化为对禁忌事物的克制方法。

传说"厌胜之术"始于姜太公。《太公金匮》中说:周武王伐纣,天下归服,只有丁侯不肯朝见,姜太公就画了一张丁侯的像,向这张像射箭,丁侯于是生起病来。当他知道是姜太公捣的鬼,便赶紧派使臣去向武王表示臣服。姜太公在甲乙日拔掉了射在画像上的箭,丙丁日拔掉了画像眼睛上的箭,庚辛日拔掉了画像脚上的箭,丁侯的病就好了。



"厌胜之术"又称魇镇之术,意思为"以诅咒厌伏其人",是一种流传已久的巫术行为,无论是宫廷或是民间,都有人利用它来加害他人。如果哪一户人家被用了"厌胜之术",轻则家宅不宁,时有损伤或惹上官非;重则患上恶疾,遇上灾劫,孩童夭折,甚至会家破人亡,是一种非常恶毒的诅咒。当然"厌胜之术"有恶也有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家"等,背面有星斗、双鱼、龟蛇、龙凤图案,供佩戴赏玩。小摊摊主没几个懂的,一律将其称为"花钱"。




作者: 王粉之一心一奕    时间: 2019-12-3 11:57
学习了。谢谢分享!
作者: 王粉之静世界    时间: 2019-12-3 23:01
感谢您的分享!
作者: 王者帐下马前卒    时间: 2019-12-22 09:12
谢谢陈哥的分享
作者: 王粉之硕果累累    时间: 2019-12-22 21:14
谢谢分享,👍👍👍
作者: 草根王之悦来越好    时间: 2020-1-1 21:53
涨知识了!谢谢!
作者: 王粉之冬日之晨    时间: 2020-1-2 08:55
起源

厌胜,典出《汉书·王莽传》:"莽亲之南郊,铸作威斗。威斗者,以五石铜为之,若北斗,长二尺五寸,欲以厌胜众兵。"后来"厌胜"演变成了古代方士的一种巫术--厌胜法,当时人们认为运用厌胜法就可以制服他们想要制服的人和物。厌胜法的"厌"读作ya,据《说文解字》解释:厌,笮也,今人作压。所以通常又把厌胜法称作压胜法。杜甫《石犀行》云:"自古虽有压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厌胜钱实际上就是人们据厌胜法的本义,为避邪祈福而制造的一种饰物,供佩带赏玩,厌服邪魅、求取吉祥。

厌胜钱Z~早起源于汉代,自魏晋南北朝,历经宋辽金元,厌胜钱得到了全面发展,品种、数量均比前期丰富。到了明清两代,厌胜钱币的铸造和流传达鼎盛时期,内容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称谓更是名目繁多。其形制、铭文、纹饰都达到精美绝伦的境界。 文化民俗:

"厌胜",亦称"压胜",意为用咒诅制服人物鬼怪。钱以"厌胜"命名,是

厌胜钱
因古人笃信钱币可以通神役鬼。从传世实物和典籍记载看,中国古代的厌胜钱是一个品类繁多的大家族,从赞颂吉祥的"祝寿钱"、"洗儿钱"、"撒帐钱",到厌魅解厄的"辟兵钱"、"神咒钱"、"八宝钱";从祈嗣求子的"男钱"、"女钱"、"秘戏钱",到嬉戏娱乐的"棋钱"、"马钱"、"灯谜钱"……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埋藏在护珠塔砖下的,则属于"镇宅钱"一类。

作为研究中国传统民俗的实物资料,厌胜钱的独特价值已在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关其源头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答案。

多数人认为厌胜钱始铸于西汉,并有传世的实物印证。汉代五铢钱中,有的正面铸有"脱身易、宜子孙"字样,有的正面铭文为"辟兵莫当",背面铭文为"除凶去央(殃)",显然是为辟凶致吉而特意制造的。有人据此指出,这种钱圆形方孔的形制,恰与古代中国人关于"天道圆,地道方"的宇宙宏观形态的认识相吻合,钱之所以具备逢凶化吉的神奇效应,就在于它被浇铸成形时,注入了负载"天道"、运行不穷的"神力"。东晋鲁褒撰《钱神论》,开篇即云"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可谓抓到了根本。换言之,厌胜钱是在这种对天圆地方乾坤之象的宇宙结构的认同和有目的的操纵运用中产生的。但有人引证王黼宣和博古图录》:"厌胜钱有五,一体之间,龙马并著,形长而方",略见早期的厌胜钱主要是长方形制。果真如此,则上述见解未必就是无懈可击的了。

又有人认为厌胜钱起源于战国时代,可资证明的实物是在今川西平原古墓葬中成批出土的桥形铜币(衅)。据说清人已经指出桥形币是古代巴、蜀国人的厌胜钱,其功效或在于交通鬼神。赞同这一说法者据此揣测厌胜钱起源于先秦时西南地区的巫术,随着秦兼巴蜀、统一全国后,辗转流入西北和中原地区。这样,在秦朝废除六国旧币、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时,特制的厌胜钱何以多取非圆形制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厌胜钱是从这种桥形币脱胎而来,可与流通货币相区别。但是,又有人从根本上推翻此说,以为所谓桥形币只是一种类似磬、璜造型的装饰品,并不是钱币。

还有人认为,厌胜钱的源头是原始的"冥币":古人以为有一种活动在泥土中的鬼怪名"胜",专门吸食死人的脑髓,使之"二次死亡"不得复活于冥界,因此要有物制约。考古资料表明,在原始公社时期的墓葬中,常有海贝的发现。这种海贝在人们生前便是具有驱邪避害意义的佩饰,死后以之入墓,继续发挥制服"胜"的作用。这就是"厌胜"的本义。后来,海贝在以物易物的交换中,逐渐从象征财富的实物转化成作为一般商品等价物的流通货币,则殉葬之贝在"厌胜"的同时,又具有了货币的功能,可供死者在冥间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早期的"冥币"与"厌胜钱"是二位一体的,但从发展过程考察,仍有先后之别。此后,再分别流变为专供保护棺墓用的"镇墓钱"和专供死者在冥间使用的陶质或泥质冥币,即金属货币的代替物。照这样观点推论,厌胜钱起源于古人原始的死亡观,产生的时间亦可追溯到更久以前。



折叠





欢迎光临 讲股堂 (https://bbs.iwangzh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