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Z~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18-12-2 20:54 编辑
公案七:丙丁童子来求火 在参禅过程中,多知多解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当一则公案拿到跟前,往往会不自觉地从知见上作出种种自以为是的解释,从而不肯实际去参究,还自以为悟了,这叫做“自塞悟门”。 金陵报恩院有位玄则禅师,他开悟的因缘颇耐人寻味——是青峰传楚禅师与法眼禅师对他说的同一句话。
玄则禅师第一次参礼青峰传楚禅师时问道:“如何是学人自己?”意思就是说:“如何是我的本来面目?每个人都说要照见自己,返观自己,到底自己是什么?” 传楚禅师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丙丁”是“甲乙丙丁”的“丙丁”,五行属火,本身是火,还去求火。禅门中经常用“丙丁童子来求火”一语,专指那些心外求法的人。有时也称之为“头上安头”、“骑驴觅驴”。
玄则禅师一听,觉得有道理,便把这句话当作宝贝似的,蕴藏于心中,心想:“我就是佛,何必再求佛呢?”就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在此后的很多年里,玄则禅师跑了很多山头,参访了四五十位禅师。当他礼谒法眼禅师时,法眼禅师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
玄则禅师说:“我从青峰传楚禅师那里来。”
法眼禅师又问:“你说说在青峰那里体会到什么样的言说章句呢?”
玄则禅师于是把他认为的开悟,也就是青峰传楚禅师与他之间关于“丙丁童子来求火”这一段的对答,讲给法眼禅师听。
法眼禅师听后问:“你如何体会’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呢?”
玄则禅师就很自豪地说:“丙丁属火又去求火,就像是自己求自己。”
法眼禅师一听,哈哈大笑起来:“你原来体会错了,我还以为你开悟了呢!我几乎放过了你这个错误,原来你还没有体会”。又说到:“你这样的理解又怎能开悟!”
玄则禅师遭法眼禅师这样一顿否定,心里非常疑惑,可是又不甘心承认自己的理解是错误的。退下来之后,他左思右想,想得头脑发闷,仍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于是他又谦恭地来到法眼禅师跟前,请求指点。
玄则禅师对法眼禅师说:“关于青峰传楚禅师的那一答语,我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不知和尚你的理解是怎样的?”
法眼禅师说:“要不然这样,你再照着问传楚禅师的方式问我一遍。”
玄则禅师便又说了一遍:“如何是学人自己?”
法眼禅师回答:“丙丁童子来求火。”
玄则禅师一听,言下顿悟。从此就跟随在法眼禅师身旁,开始他的修行生涯,这就是他开悟的因缘。 我们在看这些公案故事的时候,单从字面上看,我们看得没感觉,都没办法看到他为什么开悟,因为我们只是用眼睛看,用脑袋想。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千万不要从字里行间分析解释,这样不是越讲越玄,就是越讲越高傲,逻辑解释对开悟一点用处都没有。其实开悟没那么难,“悟”字就是“吾心”,开悟就是找到自己的自性,就那么简单而已。
在青峰传楚禅师说“丙丁童子来求火”的时候,玄则禅师就在想怎么来解释这句话,“甲乙属木,丙丁属火,火来求火,就是自己找自己”,他脑袋里面想怎么去安排这个逻辑。如果通过逻辑推理能开悟的话,那每个人都开悟了。就像大家都知道 “人不应该做坏事,应该行功立德;不应该嫉妒,应该慈悲”,但知道和做到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没有用。
玄则禅师一直自以为很有所得,结果被法眼禅师数落得有些尴尬又有点义愤难平,但是碍于法眼禅师的威严,他也不敢发怒,只好继续请教法眼禅师有什么体会。
他本来对法眼禅师的回答有所期盼,以为会有跟传楚禅师有所不同且更高明的话,所以在听到法眼禅师说出来的是完全一样的话后,他先是怒火攻心,觉得把完全一样的话又说一遍,自己仿佛受到了作弄,再者说,几十年来本以为自己早就开悟,却又被否定了,对他来说更是种羞辱。
为什么叫“怒火攻心”不说“怒水攻心”?你可以回想一下在你很生气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团火“哗”地从胸中涌起,马上热起来。禅机就在这里了,玄则禅师不是听了“丙丁童子来求火”这句话开悟,而是他内心气血“哗”地涌上来的那一刹那开悟了。他明白了原来这一团才叫火,原来我从头到尾没有听清楚传楚禅师的话,“丙丁童子”就是那团火,火还用求火吗?他之前问的:“什么是我自己”,其实是问“什么是我的心?”而心就是火。 在以往的公案中,有被骂一句开悟的,有突然被打一巴掌开悟的,也有忽然被踹一脚开悟的,还有忽然被泼一盆水开悟的,而这则公案里用的是激将法。传楚禅师之所以用这句话是因为他知道禅机之下,人的习性之下,人在这时候会有这样复杂的想法,而涌出了一股火、一股傲慢,一股怒意。而法眼禅师则是通过言语的相激,让玄则禅师一团怒火上来。因为心在不动的时候你看不到,必须在你情绪一动的时候才能被看到,而且很多人修行久了都没有情绪,很难跟自己心的真相见面,要开悟就很难。但也不表示你情绪越多越好,而是说,无论情绪多还是少,都要存着观照你的心的觉知,放在你的内心——它就在你的胸中,就在两乳之正中,这就是“丙丁童子”的那一团火。
很多禅宗公案的翻译,把开悟写得玄之又玄,其实开悟绝对不会离开你的心,觉悟到你的心,感觉到你的心,你会发现原来修行要从这里开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黄庭”、“内心”、传楚禅师所说的“丙丁火”,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同一个感觉,同一个位置——这就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内心的家。我们内在的真我不动叫做性,一动叫做情,性情性情,性与情其实是同一个东西,都是气。就像一个人躲在森林里面,他不动我们看不到他,但是他跑起来,即使被树林挡住,我们也能清楚明白地看到他。开悟的第一步先要找到你内心的家。
所有的禅宗公案,之所以开悟,都是禅师让问道之人当下的情绪动了,动了之后更容易体察到在未动到动之间,多出了什么,那时候去感觉,就容易抓到它的踪迹,忽然开悟。因为看到了当下胸中涌动的真相,才叫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