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23-12-26 11:09 编辑
例(一):
齐景公喜欢捉鸟玩,便派一个叫烛邹的人专门管理鸟儿。
有一天烛邹不慎让鸟飞逃了,齐景公大为恼火,下令要立刻杀死他。
宰相晏子听到起身说:“烛邹有三条罪状,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
景公高兴地说:“好!”
于是把烛邹叫进来,晏子便一本正经地说:“烛邹你知罪吗?你为国王管鸟却让它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国王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这事传出,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士人,败坏我们国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你真是罪该万死!”
说完,马上请求景公下令斩杀。
可是景公却说:“不要杀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这真是谲谏的好例子,转个弯反而达到诤谏的目的,一点也不伤和气,非常有智慧。
例(二):
有一天唐太宗朝罢回家,怒气冲冲地说:“终须杀此乡巴佬!”
皇后问:“皇上在跟谁生气呀?”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宰相魏征啊,竟敢当众指责我!”
过了一会儿,皇后换了喜庆日才穿的衣服出来,跪拜太宗。
太宗大惊,问:“这是为何?”
皇后说:“妾闻主上圣明臣子忠良,魏征直言,正是陛下圣德之福,所以妾向你庆贺!”
太宗立即转怒为喜,不再想杀魏征了。
这真是戆谏的好例子,虽有点鲁直,像在办家家酒,令人想来一笑,顿时火气全消。
例(三):
卫国蘧伯玉贤明而灵公不采用他,佞臣弥子瑕是个不肖的小人,灵公反而任用之。忠臣史鱼屡次进谏,要灵公用蘧伯玉,但灵公不从。
有一天史鱼生病将死了,命令他的儿子说:“我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这是我做一个人臣而不能匡正国君的过错。在生时不能正君,那么死后就不配用大臣的丧礼。在我死后,你不要把我放在正位,要把我放在窗户下,这样算是你对我已经尽上安葬之礼了。”
史鱼死后,他的儿子听从父命,把尸首随便放在窗下。
灵公听说史鱼死了,跑来吊丧,看到史鱼被放在窗下,觉得非常奇怪,于是问他的儿子。
史鱼的儿子把父亲的遗言告诉灵公。灵公听完后怅然若失地说:“这是寡人的过错呀!”
于是叫史鱼的儿子,把史鱼的棺木放在大堂的西阶(往生者的正位),然后叫蘧伯玉来任官,又退掉弥子瑕的官位。
孔子听了这件事之后说:“古代的为臣的诤谏,谏到死也就罢了,没有像史鱼这样,到死都还在尸谏,最后终于能感动他的国君。这样的人还能说他不正直吗?”
这真是一个直谏的好例子,直到连死了都还要谏。
所以《论语》才有这么一段话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说这史鱼真是太正直了呀,国君有道的时候也是直得像箭一样,国君无道的时候也是直得像支箭一样的永往直前。这种为了国家的正直与勇气,丝毫不畏惧国君的权势,真是令人佩服。
从以上这几个诤谏的案例可知,古圣先贤所提倡的忠,并非逢迎一人的小忠,而是顾全大体的大忠。为了顾全这个大体,忠臣常常会有各种向上诤谏的场面发生的,这就解决现代人一个天大的误会,好像尽忠就是不论事情对错全部听命于君王,尽忠就是不能发表意见等等的误会。
为了国家或团体能更好,君上有错的事,当然臣下必要诤谏才是忠;但若君上做了对的决定,那么臣下要不要听从呢?当然是要听从才叫忠啊!以下几个章节,所说的就是各种不同身份的人,在君上决定了正确的决策之后,臣下应该如何尽我们的忠!
欲探究竟,敬请关注下篇【忠经】连载(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