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Z~后由 王粉之格物致知 于 2018-12-23 15:59 编辑
公案十二:常问“是个什么”?(上)
有样东西“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常常问自己“是个什么?”也能开悟哦,试试看吧…… 今天的公案,讲的是古代的一位修行人,住在成都府的范县君(县君是古代妇人的封号)。范县君很早就寡居了,但是她一心向佛,坚持习禅,常坐不卧,很是坚定。有一天,她听闻圆悟克勤禅师住持成都昭觉寺,就前往礼拜,请求禅师为她开示。圆悟克勤禅师就教她一句口诀:“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叫她时时提起这句话,好好去体察体察。 她就煮饭的时候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哎,想不出来啊!吵架的时候参:“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哎,想不出来啊!走路的时候、工作的时候她也这么去参悟……过了很久,她实在是无法参透,心里非常着急。
于是她又来到了昭觉寺,哭着问圆悟克勤禅师:“和尚有没有更方便的办法,让我这么鲁钝的人也容易体会。”圆悟克勤禅师就让她常常自问“是个什么?” 范县君回家以后就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起居、举手投足的时候,在无奈怀疑的时候,一直自问“是个什么?”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她豁然省悟,非常惊喜地说:“原来它这么的切近!” “是个什么?”原来它这么的切近! 她到底参悟到了什么?圆悟克勤禅师所交付给她的就是,日常起居之间常常自问“是个什么?”比如说,害怕来了,“是个什么?”对人有点芥蒂,自问“是个什么?”前面那个比较不好悟,因为“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什么?”这几句话已经混乱了焦点,重点就是要你自参自悟,每一次动你心念的东西“是个什么”? 很多人很会说,看到一个人,你问他“是个什么”,他会回答说这个人本来就是佛;看到前面的一丛竹子,你问他“是个什么”,他会说它是竹子,但它也是个佛,因为万物都有佛性。很多人都会讲这些高妙的禅理,但这些跟自己的心性有何关系呢? “是个什么”肯定是在说你自己是什么。谁是你?你的心是什么做的?当我现在很生气的时候,里面开始涌动,我难以平抚我自己,就自问“是个什么?”然后开始在里面自我观察、全身扫描,这“是个什么?”是难过!但这个事情还没到底,你难过什么?是什么让你难过?你很容易失去主轴——就他啊,他让我难过!焦点好不容易回到里面,结果“啪”地一下又跑出去了,又变成逻辑思维。“是个什么?”谁让我心痛?谁让我难过?有时没有谁让我怎样,但是我的孤独心油然而起。谁让你想安宁不得安宁,是谁啊?就是你的心情!这样问还没到底,心情是个什么?你说:“心情啊,心情就是心情。”这个是没脑袋的人讲的话,你没有去观察。 心情就是里面的一种潮起潮落。潮起潮落还没到底,是个什么?有一股能量、一股热浪涌起,下去就觉得好一点,再涌起的时候很生气,再下去又好一点,再涌起的时候更思念,再下去又好一点,在你的内心里面涌动,这是个什么?是个能量。能量已经到底了,能量已经没有办法细分是个什么了,老祖宗说是一股气。
你甚至还可以问:“在哪?”除了问心情是个什么,再问你一句话——在哪?你说我很揪心啊!在哪?在心里!心在哪里?你去摸,觉得揪心,你去摸那个揪住的地方,你一摸手就会往胸口去。 男朋友送你一束花,你说:哎呀,我感觉很温暖!温暖还没到底,是个什么?哦,是股热流,所以你才会觉得温暖嘛。再问你一句——在哪里?去摸出来。“是个什么”是个要点,虽然他没有问“在哪?”,但在问“是个什么”的过程中,也等同你已经在体察它在哪里。 我们今天提出内心有位置,在两乳之正中,大家都很怀疑。没关系,再加个话头,“是个什么?”上再加一句“在哪里?” “在哪里?”你的内心有位置! 这位范县君体会到Z~后:“哎呀,原来这么的切近!”因为就在你的皮肤里面,就在你的日用伦常之间,就在你每一次心情的来去之间,你本来都可以感觉的东西啊!原来就是它在撼动着我,原来就是它让我不得安宁,原来我的心就是它,原来我的性就是它!前面不是说不是心吗?为什么你说它是心?真的不是心,为什么?因为你一直问“是个什么”的时候,它只是个能量。 当然我们Z~后可以说,我的内心原来就是一个能量在潮起潮落,一个能量在揪心,一个能量在汹涌起伏,你可以把它说成是那一份感觉。我们用“心”可以这么说,但是当你想从心中的痛苦走出来的时候,你只能盯着这股能量看,它真的只是一股能量,它完全可以不代表你的心情。 所以前面说“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这个是真话。不是你可以拿捏的东西,而是一股无形的能量,但是你可以感觉。就在你的身中来来去去,是它影响着你,让你快乐,让你哀伤,就是它。
“原来它是那么的切近!”这个话很有意思。范县君开悟的过程很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参一个简单的话头。我们可以学范县君,就从待会儿开始,你有任何情绪,有任何不安宁,你就问“是个什么?”去自问、去感觉、去体察,就是参。参不是在外面看,参是参加的参,你要与水共舞,而不是在河岸边看水,这是不一样的,这个才是参。好好地去体察,好好地去共处,叫做参。 她这个觉悟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于话头很简单,再加两个字,就是“在哪?”,你就会用手去摸,你就会更确定,你的内心潮来潮往,真的只是个能量,完全可以不代表你的心,所以当你看到这个真相的时候,你可以从内心的所有情绪痛苦中安然地走出来,就在潮起潮落的同一秒钟非常安宁。 所以,我们从这一刻开始就可以在行住坐卧中来参、来体察——是个什么?在哪?我的心情是个什么?在哪?当然我们到Z~后可以问我的心性是个什么?在哪?都可以问。但是我们现在急于解脱的是烦恼,你Z~想得到的是你的安宁。当你的快乐来的时候你也可以问,是个什么?什么感觉经营出我的快乐?不是脑中想就会快乐,那些哀伤的人每个人都想快乐啊,但是就快乐不起来,整个人被忧伤占满了。用手去摸,看看在哪。 另外,范县君有个体会很值得我们深思。她说“原来那么的切近!”——以前我早就知道的事,我只是不知道它这么重要,以前我早就有感觉,但我不知道可以这样去感觉它。我们只是囫囵吞枣地被它带着生活,就像鱼在水里不知道有水,当有一天有人告诉它,它生命的泉源是水,真的经过30年、50年,有一天,鱼老了,它看着旁边说:“哦,原来这是水”。我们其实就是这样! 故事讲到这里,已然可以完结。但是,藉由“切近”的话题,又引出了另一则精彩的公案。精彩下期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