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继续让IPO为大盘调整“背黑锅”已不合时宜 择远 长期以来,市场上对新股发行(IPO)的机制、节奏和规模的存在一些争议。Z~典型的一种说法就是IPO规模大会导致市场调整,进而要求暂停IPO。那么,暂停IPO真的能让大盘扶摇直上吗?显然,这种想法太“高估”IPO了。 先来看看新股发行的速度和融资规模。今年5月27日之前,新股发行的节奏是保持着每周10家的速度,此后三周分别是7家、4家和8家。虽然看似每周都有发行,但是,从融资规模来看,其实并不大。今年以来拿到IPO批文的207家企业,筹资总额不超过1039亿元,平均筹资额在5亿元左右。 这样的融资规模大吗?显然不大。所以,把IPO视为洪水猛兽,认为是造成市场调整的原因,认为会造成市场大量“失血”,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 再者,如果我们从过往的数据来看,也无法得出暂停IPO就能让股市扶摇直上这样的结论。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有分析认为,从公司筹资的角度看,往往是股市上涨时更容易筹集资金,因此公司在牛市中筹资意愿增强,熊市里筹资意愿减弱。IPO筹资量上升与股市下跌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过去数次IPO暂停的时期股市也未出现上涨。 与此同时,有市场人士指出,IPO暂停后资金是否流入股市仍取决于市场的风险偏好。以2015年7月份IPO暂停为例,当月货币基金规模激增8077亿份,股市并没有出现期待中的上涨,投资者的情绪尚处于股市异常波动后的恐慌阶段,IPO的暂停难以改变市场风险偏好的改变。 显然,所谓“IPO批量供应造成了市场供求失衡,导致市场下跌”的说法有失偏颇,这早已经被众多有识之士明确指出。在我国资本市场深度已经发生质变,早已摆脱早期那种“低级别供给平衡”的今天,再旧调重弹,让IPO来为大盘调整“背黑锅”,已不合时宜了。 需要指出的是,相比于IPO,定向增发的融资规模对市场整体资金的影响要来得更大。以2016年为例,A股增发募集资金量为16918.03亿元,是IPO融资规模的11.31倍。由此可见,跟定增市场比起来,IPO市场融资规模仍然较小,不足以对A股造成下行压力。鉴于此,我们看到,监管层分别于今年2月份和5月份对再融资和股东减持予以进一步规范。 市场需要新鲜血液,需要“活水”,发行新股就是为市场补充新鲜血液、补充“活水”。一些优秀的、新鲜的“血液”进入市场,可以提高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拓展投资者的选择范围。 那么,这些“活水”质量如何?监管层是否从源头上把好了关?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统计,截至2017年5月19日,今年证监会共审结IPO企业257家,其中,已核准的IPO企业188家;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的IPO企业24家;终止审查(申请撤回)的IPO企业45家。IPO审结通过率约为73.15%,未通过(包括终止审查和否决)率约为26.85%。 应该说,从目前IPO企业终止审查和否决情况看,从严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这离不开监管层的严审核。 我们看到,今年以来,证监会继续严把审核质量关,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严格实施IPO各环节的全过程监管,通过反馈、检查、初审、发审等审核流程和审核机制的有机配合,有效遏制问题苗头和“带病申报”情形,净化审核环境,强化中介机构责任,严厉打击利润操纵、欺诈发行、包装上市、虚假披露等行为,以从严监管促进优质企业上市,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当然,在为市场输送“活水”的同时,也要将“死水”和“臭水”清理出去。这就必须进一步健全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我们既要让优秀的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也要对走不动、跟不上或者有重大违法的上市公司采取退市措施。这样既使得股市投资标的实现“优胜劣汰”,提升市场整体的投资价值,也减少了IPO加速对市场情绪造成的负面冲击。 业界人士推断,IPO常态化之后,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就是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可以预期的是,在“严监管”模式下,未来退市将成为A股市场的一种常态。
|